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研究组课题组简介
近年来,课题组着眼于地球化学研究前沿,针对有毒环境污染物的微观界面行为及过程等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和重要研究方向,通过应用新原理、新材料和新技术,发展了环境友好、可再生利用的环境纳米材料与应用工艺,研究了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界面的吸附机理与消减技术。通过上述研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研究思路和特点,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

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研究组研究队伍
组长 |
景传勇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成员 |
严炜 | 副研究员 | |
杜晶晶 | 副研究员 | |
王莉瑛 | 助理研究员 | |
阎莉 | 助理研究员 |
客座研究人员 |
博士后 |
博士生 |
刘文婧 | 李晓辰 | 叶丽 | 蒋宇轩 |
鹿绍宇 | 于亚琴 |
硕士生 |
陈昊泽 | 邱士鑫 | 钟文 | 李浩 |
王亚男(联培生) | 贾欠欠(联培生) | 惠淑君(联培生) |
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研究组承担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1425016、环境地球化学、2015/01-2019/12、在研、主持。
(2)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2015CB932000、功能纳米材料在地下水体优控污染物去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2015/01-2019/08、在研、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3123、吸附态砷的氧化还原转化与释放机理、2014/01-2017/12、在研、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41023005、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界面吸附行为研究、2011/01-2014/12、已结题、主持。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977098、砷氟复合污染的共去除及其相关机理研究、2010/01-2012/12、已结题、主持。
(6)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专项课题,2009AA061603、优控污染物监测新技术与质控产品研制、2009/01-2011/12、已结题、主持。
(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20847002、腐殖酸对砷吸附的影响机理研究、2008/01-2008/12、已结题、主持。
(8)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 2011YQ030124、等离激元增强拉曼光谱仪器研发与应用、2011/10-2015/9、在研、参加。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0621703、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2010/01-2012/12、已结题、参加。
(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890112、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2009/01-2012/12、已结题、参加。
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研究组近期成果
本课题组在课题组长的带领下发现氧化还原电位是地下水高砷形成与演变的主控因子,揭示了各种高砷地下水成因理论的共同本质;建立了纳米尺度原位动态研究方法体系,从分子水平上突破了砷界面反应机理研究的瓶颈; 构建了新型高效专属吸附材料,以此为基础的地下水除砷技术已在山西山阴得到应用,成为解决地下水砷污染的可行技术。环境纳米科学领域,研制出了新型的纳米材料对环境污染物进行吸附、富集,并且从分子水平直接测定和研究环境污染物在固-液界面上的微观吸附机理和过程,确定污染物富集到纳米材料上的表面几何结构信息,即配位原子种类、配位数及键长(精确到10-10 m)。正在开展纳米材料对优控污染物的富集研究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对优控污染物的检测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已发表SCI收录论文50篇,在顶级环境科学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10篇论文;
环境污染物微界面过程研究组获奖情况
课题组长获奖如下:
(1)获得的人才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08/01-2012/12、200万元。
(2)获第九届国际PTS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
(3)中科院“百人计划”终评优秀(2013)
(4)中科院杰出成就奖(2013,主要完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