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概况        科学问题       组织管理        年度指南        资助情况        年度交流      研究成果

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项目启动会现场

2016年度项目指南专家研讨会

2015年度资助项目交流会暨2016年度资助项目启动会

2018年度项目指南专家讨论会

2017年度项目指南专家讨论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 概况

      近年来我国区域性大气雾霾频发,公众对雾霾影响健康的担忧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健康危害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数据显示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大约70%~90%来自环境暴露或环境暴露与遗传基因的交互作用。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是化学、生命、医学、地学、工材、数理、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的新生长点,美国已连续数十年投入大量经费,资助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然而,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百年经历的不同工业发展阶段的大气污染问题在我国以压缩的方式同时集中显现。我国大气细颗粒物来源与成因的复杂性导致了其毒性组分和致毒机制的独特与不确定性,不能照搬国外研究模式与成果解析细颗粒物污染的健康危害。我国雾霾的毒理与健康影响研究需要理论与方法创新,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科学的数据和结论引导公众并支撑国家决策。       

      在这一背景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医学科学部和政策局于2014年3月31日-4月1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联合举办第111期双清论坛“环境污染的毒理与健康研究方法学”,基金委杨卫主任、姚建年副主任参加会议并致辞。第111期双清论坛主席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等5位院士担任,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6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基金委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医学科学部和政策局的相关人员参加了该次论坛,并研讨形成了我国现阶段环境与健康基础研究的科学目标与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等。基金委有关部门依据双清论坛专家的建议,在前期基金项目资助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科技支撑工作方案》的整体安排和任务分工,进一步组织专家论证以当前污染涉及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大气细颗粒物为研究对象组织重大研究计划的可能性。

      同年年底,为了系统研讨环境与健康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形成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优势群体,引导和推动我国环境与健康学科的发展,香山科学会议于2014年12月4~5日在北京召开了以“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会议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陈宜瑜院士、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魏复盛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赫捷院士担任共同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柴之芳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中日友好医院王辰院士等47名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和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讨论会,17位跨领域学者通过精彩的口头报告分享了他们对环境污染与健康研究的认识和深度思考。与会专家围绕环境流行病学与暴露组学、环境污染与区域肿瘤高发、分子毒理学与表观遗传和大气细颗粒的毒理与健康损伤等中心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了重要建议。鉴于污染的环境暴露与健康效应是一个长期的世界性难题,需要顶层设计和长期稳定支持,方可能在科学创新、国家目标、保障民生三个方面达成预期目标。与会专家提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层面设立国家重大研究计划,打破学科界限,进行多学科合作攻关;同时提议建立环境污染暴露与健康效应的国家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绘制全国污染引发健康风险的网络地图,定期发布权威的环境与健康研究报告,为提出区域优控污染物名录与风险暴露阈值以及国家决策和环境外交提供方法支撑和科学数据。

      在就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方法瓶颈等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后,基金委于2015年组织启动了联合重大研究计划“中国大气复合污染成因、健康影响与应对机制”,其中健康影响机制归于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重大研究计划意在面向我国污染治理和人口健康等重大需求,瞄准当今国际毒理学领域发展最新动态,遵循“方向明确,重点突破,基础扎实,学科融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化学、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的优势,整合化学、环境科学、毒理学、生命科学、生物医学等知识背景的队伍,在相关方法学突破的基础上,探明细颗粒物关键致毒组分与毒性机理,研究其生物效应和与疾病危害相关的影响机制。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由重大计划指导专家组进行本研究计划网页的维护。